
仅限狂人入内。
市民性
市民或者现在可能可以叫中产阶级,他们的文化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似乎也常看各种文艺作品讥讽资产阶级小市民,但我们大部分人也是或者将要是小市民中的一员吧。小市民是国家稳定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轻信、鄙俗、自大的结合。借书中的说法,人性是野性和神性间的狭窄走廊,不选择放弃理性而回归荒芜,亦不选择坚持苦修超凡入圣,那获得的只有愚昧和怯弱。但是,当我们如此的评价小市民时,我们就已经是他们中的一员了。
艺术
他所憧憬的艺术,是歌德,是莫扎特,是帕多瓦的教堂,是从古希腊流传下来的古典主义殿堂。他看不起爵士乐,对美国人的文化嗤之以鼻。似乎也不必具体的看待这类象征物,以我的愚见,哈里只是崇尚市民们不了解的所谓高尚之物,而鄙弃市民喜爱的庸俗之物。而艺术文化与其自身认同的割裂,更是加剧了其内心的痛苦。
剃须刀
我是不太懂这种剃须刀是怎样能被用来自杀的,单从其外形来说,我觉得把它当做自杀的象征并不十分合适。荒原狼因害怕这样的一把显然没法自杀的剃须刀而不敢回家,似乎也是一种软弱的市民性的体现。剃须刀所指的只是一个话柄,即把用剃须刀自杀的行为视为一个最后的借口和把话说开的最后余地。“哪怕生活再烂,我也可以自杀呢。”荒原狼也可以这样想。即使是市民阶层中最具野性的狼,也只敢通过吃药并企图在梦里死去的方法自杀,可惜未遂。如果他在那个羞辱了老友后精神崩坏的夜晚,真的回到了家,拿到这把似乎没法自杀的剃须刀,踏破最后的余地后来到悬崖边缘,他的结局会是彻底崩坏后最终肉体自杀,还是自愿丧失主体性从而实施哲学自杀呢,值得我们考虑。他的逃窜似乎也是其不愿面对自身的任何一种终结的一种印证,隐含了黑塞似乎试图提供的关于如何对抗的一种解法。
赫尔米娜
赫尔米娜与哈里的孪生兄弟赫尔曼(btw 作者的名字就是赫尔曼)长得很像,而赫尔米娜自身的特质也是与哈里相同或相反的。暂且排除黑塞疯了的可能,如果不忽略书中的各种细节中存在的不合逻辑,似乎是可以认为赫尔米娜是不存在的。进而,如果我们认为帕布罗、玛利亚这些人都不存在,也似乎具有一些合理性。可能一切只是主角的思维实验,是一场关于自我解救的宏大的梦。又或者说赫尔米娜有没有可能是某种多意识体,或者别的什么存在?一旦否定了赫尔米娜的物理存在的真实性,小说的一切内容也就不真切了。或许我们都还没明白作者的意图。
幽默的背叛
圣人们背叛了他,歌德和莫扎特戏谑的嘲笑着他。他背叛了他,他决定与机器开战的同时也与他的想法背道而驰。
大概在书的开头部分的某个地方,非常不合时宜的提到了幽默。伏笔下的很好,后面的情节虽然没明说,但从严肃认真的哈里对别人放浪的行为感到羞耻到哈里也参与到这种行为中的过程,正是这种幽默的无声体现。
解法
从书中开篇的伏笔再到进入魔剧院,哈里成功的从一个严肃且痛苦的人转变成了一个浪荡但快乐的人。魔剧院之夜的最后,哈里见到了赫尔米娜与帕布罗共眠,愤而杀死了赫尔米娜,事后还用她曾经要求自己杀掉她这种理由来开脱,事后也被帕布罗责备。然而不给出任何解释的,哈里突然领悟了一切,要学会摆布这些棋子,学会幽默,学会笑,学会玩这场人生游戏。
评论
我不喜欢所谓的看透一说。什么“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自己”(甚至没找到此句的出处),什么“什么一眼看穿了整个时代,看穿了我们所有的碌碌无为”,我真是要让这些随便往书的扉页上加东西的人的气死了。此书更像是一场夹杂了作者亲身经历的一场形象化思辨,你非得硬说自己被看透了,那确实我也没啥办法。我只是觉得黑塞如果是真的想看透哪个人,那也只能是看透他自己罢了。
作品在被创造之时,就成为了独立的第三者。不必过度揣摩作者的本意,我的解读也一定是无比单薄的。解法不同,但情境相通。相信喜爱它的朋友们也一定有着十分强烈的共鸣(不然我估计你也很难看下去),其实知道这点就够了。因为解法是非常个人化的,会有人觉得,幽默的尝遍生活的一切,这并不是解法,就算是这样想我觉得也是很正常的。在这一方面,别人的建议确实不如自己的笃定有用呢。